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高度重视选调生队伍建设,将其视为干部队伍的“源头活水”。创新推行“业务课、帮带课、实践课”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精心搭建实践锻炼平台,实施精细化培养管理,助力选调生在基层找准方向、学有所获、实干有为、发挥专长。其中,“田野课堂”作为“实践课”的关键一环,成为选调生扎根基层、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
活动期间,选调生们开启沉浸式“多维学习”之旅。在层层叠叠的梯田里,他们跟随哈尼族农户,学习“拉线定行”“浅插匀植”等传统插秧技艺,深度领悟“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生态智慧;穿梭于山林之间,沿着护林员的巡查路线,参与巡山、植树活动,实地了解哈尼梯田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生态保护机制;围坐在温暖的火塘边,聆听哈尼族老党员讲述“梯田守护者”的动人故事,从跳动的火光中感受传统农人坚守与担当的精神力量。
“弯腰插秧时,我真切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也更能理解哈尼族先民‘以田为纸、以秧为笔’的农耕智慧。”选调生李卫国感慨道。每晚的“火塘夜话”,成为思想碰撞的“熔炉”。大家围绕“如何让哈尼梯田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活力”等议题,结合白天的实践感悟畅所欲言。在接地气的交流中,他们明确了服务基层的着力点。
县委组织部公务员局局长吕雪花表示:“哈尼梯田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是我们得天独厚的‘乡土教材’。我们希望通过田间劳作,让选调生读懂‘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的哈尼梯田精神,进一步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
暮色渐浓,火塘边的讨论仍热烈进行。这场从日暮到月升的交流,承载着选调生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他们正以实干担当,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韩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