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名木历经沧桑,是记录自然生态变迁的“活化石”,也是见证地方社会历史发展、承载人们乡愁记忆的“绿色古董”。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通过摸清资源底数、明确工作职责、实施信息化管理以及加大抢救复壮力度等举措,让百年古树“老有所依”,根深叶茂。
宁洱县现存古树172株,其中树龄达到5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5株,树龄300-499年的二级古树5株、100-299年的三级古树162株。日前,记者探访了这些古树的保护工作。
在宁洱县黎明乡兴乐村兴乐塘村民小组,记者见到了一株树龄500年的一级古树小叶榕,依旧枝繁叶茂,远望形似一把巨伞,矗立在山腰之上,是山村发展变化的古老见证者。
这株小叶榕树高22米、平均冠幅17.5米、胸围5.6米,约5个成人才能合抱,原本的树干已经老化空心,新生气根从高处垂下,交织支撑起大树继续生长。整株古树俨然是个物种的“快乐星球”,从横向的树心到表皮,至纵向的根部到树冠,微生物、昆虫以及附着的苔藓和草本植物等分布生长,构成了一个立体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观赏、科研价值和纪念意义。
“有杂草就清理掉,病虫的话,可以自己处理的就处理,无法处理的及时上报。”兴乐村护林员毕海涛也是这株小叶榕的守护者,他告诉记者,护林员的责任要做到,每次巡山路过,他都要到树下看看,开展日常的巡护工作。
全县5株一级古树中有2株分布在兴乐村,另一株为高山榕,位于雪米山组。按照古树名木复壮修复申报项目,宁洱县已于去年10月完成了对全县一级古树的抢救复壮工作,其中就包括兴乐村的这两株古树。抢救复壮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有安全隐患的枯死枝、断枝、劈裂枝的古树进行清理,伐除古树冠投影内影响其生长的植物和杂草,修剪影响光照、生长的周边树木枝条,同时修建围栏进行保护。
“日常都由护林员一对一进行包保监管,目前辖区所有古树生长状态良好。”黎明乡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李晓超介绍,黎明乡2018年起开展建档普查工作,对所有古树名木进行资源普查,实施“一树一档”数字化管理工作,保护措施是进行复壮。
目前,宁洱县172株古树名木均已录入数据库,初步实现精准保护管理。同时,林草、公安及各乡镇联动常态化开展打击破坏古树名木的“春风行动”,并通过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加大古树名木保护宣传等方式,让全县的古树名木得到有效保护。另外,今年3月15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将为古树名木保护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基础。
“接下来,宁洱县将对标执行《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全面落实县、乡、村、组护林员、行业部门、延伸机构等各级的管护责任,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推动、全民参与的保护格局,整合古树名木专项资金等参与古树名木保护。”宁洱县林业和草原局保护股股长徐向杰说。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陶平 杨廷荣 方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