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佤味食品加工产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近年来,其市场规模以42.7%的年均增长率快速扩张,从曾经深藏佤山的特色小食,摇身一变成为年销售额达5亿元的网红爆品,书写着令人瞩目的产业发展传奇。
走进西盟县阿佤莱佤味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生产现场一片繁忙景象。工人们在包装生产线前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将刚从生产车间运输出来的佤味鸡脚、佤味牛皮、佤味杂烩等佤味食品精心打包。这些源自普洱当地的原材料,经过独特工艺加工后,被装入包装罐,即将发往全国各地。公司负责人周亚玲介绍:“ 2025年1月至4月,通过抖音、微信、小红书、淘宝、快手等平台销售佤味系列食品,总计销售额1亿元,主要销往云南、广东、湖南、江西、湖北、浙江、山东等地,购买群体女性购买者占比78%,年龄18-24岁占比42%”。
同样位于西盟县的云南西盟佤味传承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该公司通过打造佤味牛皮文化IP,紧跟网红经济潮流,已累计与3000名网红主播签约推广佤味牛皮及同类产品。其中,单场直播观看量突破460万人次,让佤味产品成功“出圈”。仅在2024年,其线上销售额就高达6000万元。如今,曾经需要翻山越岭才能送出的佤家味道,实现了“72小时从生产线到餐桌”的时空跨越。
西盟佤味传承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位于西盟县勐梭镇民族农贸市场,现有2个加工厂、8个生产车间,102名员工各司其职。依托佤味牛皮标准化生产线改造,建成2条集蒸煮、配料、拌料、打包于一体的现代化生产线,日平均完成5700单,每年加工牛皮455吨 。2024年以来,公司实现产值3000万元(2025年已达1200万元)。
西盟佤味食品加工产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三大“驱动引擎”。一是搭上电商孵化“直通车”。自2018年西盟县获评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后,构建起“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农户参与”的三级孵化体系,开展普及、孵化、新媒体运营等多板块电商培训,累计培训5714人次,孵化转化84人,并完善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网络,畅通线上销售渠道。二是坐上直播带货“顺风车”。以产品认证为契机,突出原生态原产地优势,打造文化IP,借助网红主播力量,让佤味产品走向全国。三是开上联农带农“致富车”。通过“公司+农户”订单农业模式,带动5个行政村75户200余人种植原料作物,农户亩均增收超1000元,还为当地群众提供众多就业岗位。
(小朋友也来为佤味食品打Call)
数据显示,西盟县佤味食品加工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1.2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5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8 -至10亿元。全县共有6户佤味食品加工企业、22户特色小作坊。2024年,佤味食品成交额突破1亿元,同比增长330%;2025年一季度,全网直播销售额约0.7亿元,同比增长220% 。
西盟县云之膳食品经营部主理人杨云媗的故事,也折射出当地佤味食品发展的活力。这位37岁的佤族女性,从地产行业转行,在西盟县城开店售卖佤味美食。今年五一节,她制作的油淋干巴两天售罄。凭借正宗佤味,她每月收入7000元至1万元。如今,她怀揣着更大的梦想——计划建厂房、申请商标,进一步规范制作,将家乡美食推广到更广阔的天地。
从深山到云端,从传统到现代,西盟佤味食品正以美食为媒,打造城市新名片,推动佤味特色食品全链条高质量发展,让佤家味道香飘四方。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西盟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