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课改中国行(英语)公益教研会暨教育强国背景下边疆外语教师队伍建设与AI赋能课程教学改革——大中小学外语教育一体化建设研讨活动”在云南师范大学开幕。来自全国的外语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围绕边疆外语教育创新、AI技术应用、跨学段教学衔接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边疆外语教育:从“资源攻坚”到“体系创新”
本次活动由中国教师报、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外语教育学会主办。为期两天的活动还将开展圆桌沙龙、平行论坛等,聚焦“AI如何破解边疆教研资源不均”“大中小学外语教学目标如何衔接”等议题。
云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陈飞表示,云南作为边疆大省,外语教育肩负服务国家战略的重任,但面临民族地区教育资源不均、教师专业化水平待提升等挑战。本次研讨会以“边疆外语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旨在通过“以研促教”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以“大中小学一体化”破解学段断层问题,为边疆外语教育注入体系化创新动能。
中国教师报运营总监梁颖宁强调,教师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变量,本次活动通过“理念更新+技术赋能”双轨支持,力求为边疆教师提供“听得懂、用得上”的改革方法论,推动教学实践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重构”升级。
专家论道:AI赋能与课例研究双轮驱动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蔷以《课例研究助力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为题,提出“设计—实施—反思—改进”的闭环研训模式,通过聚焦真实课堂问题,引导教师从“教学执行者”转型为“实践研究者”。她以人教版教材“环境保护”单元为例,示范如何通过跨学科任务设计,将语言知识教学与全球责任意识培育深度融合。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朱晓燕聚焦“教材素养”,提出从“知识逻辑、文化脉络、素养目标”三维度解构教材。例如,在分析“城市生活”主题单元时,可替换边疆民族地区的节庆文化、本土生态案例,让教材成为“讲好家乡故事”的载体。云南师范大学教授侯云洁则分享边疆民族地区课改经验,建议通过“降低任务支架、分层设计活动”应对学生基础差异,同时利用短视频、双语绘本等轻量化工具开展跨文化教学。
科技赋能成为研讨焦点。汪福安展示AI与大数据在课堂评价中的创新应用,通过分析学生参与度、教师互动频率等多维数据,生成个性化教学改进方案,为边疆地区破解“精准教研”难题提供技术路径。
一线声音:从理念革新到本土实践
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发展研究室主任王雯表示,本次活动凝聚了本地教研员和王蔷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智慧,点燃Human Intelligence的火花,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构建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桥梁,积极促进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为跨学段融合的教研方式提供了范式,能有效促进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红河州金平县教师陈云飞分享参会感悟:“王蔷老师的课例研究方法论让我学会‘在课堂中做研究’。今后我会将金平苗族花山节、傣族泼水节等元素融入英语教学,用‘降低任务难度+增加小组互助’的方式设计分层活动,让理论在边疆课堂扎根。”
这场汇聚理论前沿与实践智慧的研讨,不仅是边疆外语教育改革的“路线图”,更是以“教育数字化”和“文化本土化”双引擎,推动云南从“边疆末梢”走向“开放前沿”的生动实践。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