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临沧:文明厚土与发展新篇 邀学界共谱西南边疆新华章

云南临沧:文明厚土与发展新篇 邀学界共谱西南边疆新华章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4-20 20:2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四月的临沧,春光如绘,澜沧江畔涌动着学术与文明的浪潮。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生物演化与环境专委会第十一届一次会议在此启幕,国内顶尖学者聚首,以科技与人文之笔,解码这片古老土地的文明密码,续写边疆发展的时代新章。

历史文脉:多元文明的活态典藏

临沧,因澜沧江而得名,更因文明积淀而厚重。沧源崖画的神秘符号、农克硝洞遗址的4.3万年前人类活动遗迹,实证其作为亚洲“和平文化”源头的独特地位;3200年“锦绣茶尊”屹立千年,诉说着世界人工栽培茶的文明记忆;佤族翁丁古寨“杆栏式”建筑群与“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鲜活传承着古滇濮、百越、氐羌等多元文化基因。7处国保单位、9项国家级非遗、7595处文物资源,勾勒出中华文明连续性、包容性的边疆缩影。

关怀引领:边疆奋进的时代动能

临沧始终沐浴党的光辉。2021年“建设好美丽家园”的殷切嘱托,2025年考察时的深情厚望,化作边疆儿女守土固边、民族团结的强大动力。如今的临沧,依托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双国字号”平台,正从“边陲末梢”转型为“一带一路”南向通道的黄金枢纽,释放地缘、资源、开放叠加优势。

科学富矿:演化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横断山脉的褶皱间,藏着地球环境变迁的“活化石”。临沧拥有从热带雨林到高山草甸的完整生态系统,5800种维管植物、869种脊椎动物构成生物多样性“基因库”,为第四纪生物演化研究提供关键样本。耿马佛洞地遗址揭示史前人类与环境互动,沧源崖画、南滚河秘境等地质遗迹,更成为全球学者破解亚洲山地文明密码的“天然实验室”。

未来期许:让文明“活起来”的边疆实践

“认识中华文明,考古学不可或缺。”如今的临沧,正以学术盛会为契机,期待学者们从崖画岩刻中破译先民智慧,在古茶林中解码农业文明,于生物秘境里追溯演化脉络。这座“立体史书”般的边疆之城,将让沉睡的文物开口“讲故事”,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舞台,在保护与发展的双向奔赴中,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临沧答卷。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徐珊珊 黄新书 图片编辑整理 李鹄 )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