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永仁:正月十五来赛装

云南永仁:正月十五来赛装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2-25 09:1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正月十五来赛装,一赛就赛千百年。2月24日下午,云南永仁县中和镇直苴村的父老乡亲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朋友们欢聚一堂,共同开展永仁2024直苴彝族赛装群众性文化活动,共同欢度元宵佳节。

传统与时尚牵手 彝族赛装也潮流

直苴村是“赛装之源、彝绣之根”,是国家级传统村落,这里有世界上最古老的乡村T台。直苴彝族赛装活动传承了1350余年,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次非遗过大年——永仁2024直苴彝族赛装展演分为《赛装之源》、《彝绣之根》、《纵情赛装》、《尾声》四个章节。

第一章《赛装之源》探寻赛装的起源与传承。彝族德高望重的智者毕摩的祈福仪式为整个展演拉开了序幕,他点燃的熊熊“赛装之火”象征着彝族人民的热情与活力。随后,爷爷赛装队、奶奶赛装队、萌娃赛装队、媳妇赛装队和汉子赛装队踏着欢快的葫芦笙跳起脚来,共同演绎原生态赛装《寻梦赛装源》。

《彝绣之根》作为展演的第二章,聚焦于彝族服饰的精湛工艺与文化内涵。歌曲《赛装之恋》《彝山情缘》深情歌唱出当地彝族同胞们对彝族服饰的热爱与赞美。彝剧歌舞《花开赛装源》增加了不少时尚元素,讲述了彝族服饰产业推动乡村致富的动人故事。原生态器乐演奏《我的葫芦笙》则让不少外地游客领略到了彝族乐器的独特魅力。主持人介绍,葫芦笙是彝族打跳领舞者使用的主要乐器,2005年7月,以葫芦笙制作技艺出(闻)名的永仁县中和镇波者地村被命名为葫芦笙之乡;2023年3月,彝族葫芦笙制作技艺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歌舞《永仁》则通过音乐和舞蹈,让观众们走进了历史悠久、锐意进取的永仁。

第三章《纵情赛装》将活动推向了高潮。歌曲《金银鸟》唱出了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永仁县彝族精品服饰在最古老的乡村T台上进行展演,专业模特演绎《彝衣霓裳》。街舞《纵情赛装源》将现代街舞与彝族文化相结合,展现了彝族文化的无限可能动。舞蹈《锦绣中华》由穿着56个民族服饰的舞蹈演员共同演绎,喜庆祥和的氛围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最后,在歌曲《一起向未来》的美妙旋律中,这场非遗过大年的盛宴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赛装活动已经传承了1350多年,过去通常采用一些传统的、自娱自乐的方式来展示大家对服饰文化的热爱。今年的赛装活动,一方面突出群众的参与性,另一方面则注重与时尚的结合,注重传承与发展。从群众的参与性来看,今年的赛装活动有210多名演员参与,30多名专业演员只是点缀,其它都是直苴村民们穿自己的服装、用日常的舞蹈、传统的曲调经适当的编排组成了展演,加上专业演员的点精大大提升了原生态赛装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此次展演活动的总策划、总导演一一云南省民族文化和产业发展专家周兵说。

赛装活动对于当地人而言还是一年一度重要的“情人节”。穿上亲手绣制的精美花衣裳在赛装场上展示,是每个彝族姑娘一年中最期待的浪漫喜事,花衣裳的精美程度是她们吸引心上人的红绳,它承载着彝族姑娘的勤劳与智慧,以及对爱情的向往。有着1700多年历史传承的楚雄彝族服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彝族人民引以为傲的“指尖艺术、心灵花朵”。

走进直苴村绣娘李晓琼的家中,一大早,她们就忙着梳妆打扮,细致地整理穿上亲手绣制的花衣裳。李晓琼说,一整套彝族服装的绣制要一年多的时间。平时主要干农活,闲下来就做彝锈,绣好后拿去街上卖,当地的售价就在三四千元以上。据悉,目前永仁县共建有州级彝绣文化创意产业园1个,彝绣产业协会1个,彝绣企业45户(其中规上企业1家)、个体工商户68户、专业合作社6个,彝绣扶贫车间5个,彝绣工坊91个、有绣娘2973人,2023年,实现产值4200万元,产值同比增长11%。近年来,赛装文化已经走出直苴小山村,成功登上北京、上海时装周、纽约时装周、米兰时装周,正在走出云南、走向世界。

除了彝绣产业,以赛装文化为核心,永仁县也在积极探索赛装文创、赛装研学等路径,让赛装文化与民生福祉紧紧相连,让古老的非遗绽放出更多的魅力。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 中共永仁县委宣传部 供图)

【责任编辑:富文佳】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