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勒乡群众正在采摘万寿菊(红河州融媒体中心 供图)
弥勒玉米丰收图(红河州融媒体中心 供图)
五谷丰登粮满仓(红河州融媒体中心 供图)
草坝现代农业基地(红河州融媒体中心 供图)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火热九月,金黄的稻穗随风舞动,成熟的瓜果披红抹绿,红透了的苹果香气四溢,熟透了的石榴挂满枝头,农民在地里忙着收割采摘,一幅喜人的秋收图景在红河大地徐徐铺开。
粮飘香花果黄绘就红河大地丰收图
连日来,红河州各地陆续进入水稻、石榴、苹果、玉米等农产品的收割期和采摘期。在蒙自市草坝镇袁隆平杂交水稻示范基地,稻浪随风起伏,饱满的稻穗弯下了腰,稻谷已经成熟的消息迎来了专家组并当场进行收割测算——平均亩产再创基地新高,达到1186.00公斤,是目前为止全国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的最高产量,蒙自基地也因此成为目前为止全国最接近袁隆平院士提出的“单季稻亩产1200公斤”攻关目标基地。
红河大地是北回归线穿过的地方,这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土地肥沃、立体气候明显,是天然的粮仓、果仓。近年来,红河州立足资源禀赋这一优势,着力抓好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高位谋划推进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农业增加值不断上升,实现从资源大州向农业大州的转变,并持续朝着现代农业强州迈进。
眼下又到石榴丰收的季节,蒙自的14万亩石榴,已经开始远销世界各地。在蒙自市58(蒙自)数字农业示范基地,3000余亩的石榴树按照现代标准化整齐排列,不仅充分满足了石榴生长的空间,也方便企业进行机械化管理。
“全程采用数字化、机械化的管理方式,只需要8位日常管理人员就能管护全园的石榴树。我们今年的产量达到了1000吨,实现产值1600万元。”58(蒙自)数字农业示范基地负责人聂淼说。
走进建水县云南大家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葡萄种植基地,现代化设施让人眼前一亮,负责人李艳华告诉记者,“基地出产的‘阳光玫瑰’葡萄串形修长、果粒饱满、清脆爽口,还伴有一股淡淡的玫瑰清香,减少农药使用量进一步提升葡萄品质。”好品质赢得好市场,如今,建水阳光玫瑰葡萄种植规模已经扩大到3万余亩,占到云南省阳光玫瑰的三分之一、全国的近十分之一。
在开远,灵泉街道的万寿菊竞相开放,2万余亩金灿灿的花海,总收入预计达3000万元,美了乡村又鼓了村民的荷包。而在泸西县午街铺镇的高原梨园里,“美人酥”和“满天红”等品种的高原梨压弯了枝头,工人分工合作,对梨果进行采摘、挑选、装筐,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此外,屏边的“妃子笑”,河口的小菠萝.....无不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散发着诱人的清香,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金果子”,绘就一幅幅生动喜人的红河大地丰收图。
据统计,今年,红河州水果种植面积、产量均居全省第一;蔬菜种植面积、产量分居全省第三、第二;花卉面积全省第二,产量全省第三。
乡村美产业兴刻画乡村旅游丰收景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自从“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以来,“丰收游”更是成为刺激乡村旅游消费、促进乡村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
格桑花、万寿菊、向日葵......走进金秋的开远市知花小镇,上千亩的花田里各种鲜花正在盛放,美不胜收。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拍照、看花、识花、玩花甚至吃花,还可参加鲜花相框、压花手工艺品制作参与以花卉为主的数十家商铺的鲜切花、盆栽,以及菊花米线、鲜花饮料、鲜花饼的制作、品尝。
开远知花小镇位于滇南中心城市交汇点,是开远市推进高效现代精致农业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项目,也是开远做大高端切花生产、种源研发、种苗繁育,打响“七彩云菊”系列花卉品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走进小镇,各种花儿竞相绽放,满足你对花海的一切幻想,田野风光跃然眼前。截至目前,小镇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
当丰收季遇上秋游,“丰收游”便成为旅行出游的新热点。与城市相比,乡村游有着芬芳的“泥土味”。在田野间,游客既可以与农户一起感受丰收的喜悦,尽享田园之乐,也可以悠闲安逸,感受淳朴的乡风民情。
走进石屏县大桥乡大平地村,一片丰收的景象映入眼帘,村民与各地游客相聚一起,进行着割稻谷比赛。据了解,石屏县大桥乡积极探索“互联网+公益+文旅活动”模式,不断推动农文旅产业和志愿服务活动融合发展,营造“庆丰收 促和美”的共庆共祝共享丰收的浓厚氛围。“今天的稻谷收割、抓鱼、拔河比赛,让我感受到乡村旅游和农业文化的魅力”,来自四川的游客陈云说。
从观赏乡村美景到田园采摘,从农事体验到亲子互动,与“丰收游”相关的旅游项目丰富多彩。游客在体验农耕文化乐趣,感受美丽乡村面貌的同时,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截止目前,全州10个村庄入选省级美丽村庄。(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通讯员 王美红 许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