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克难顶压奋进 2022年昆明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通过产业发展全市统筹布局、招商引资项目全市统筹落地、新区干部队伍全市统筹调配,推动昆明市与滇中新区产业布局、招商引资、干部队伍建设“一盘棋”,促进市区融合发展。还着力提升干部专业化能力,围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市场主体培育等专题,举办专业化能力提升班30个、培训干部2100余人次。

攻坚克难顶压奋进 2022年昆明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来源: 昆明信息港
2022-12-30 09:4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2月28日,中国共产党昆明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举行。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刘洪建,受市委常委会委托作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2022年是新一届市委履职的第一个年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新冠疫情影响,市委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和市委十二届二次、三次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攻坚克难、顶压奋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以实际行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报告指出,一年来市委紧紧围绕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深学细照笃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的“一个跨越”“三个定位”重要指示和省委对昆明提出的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工作要求,以开展“当好排头兵”大讨论大竞赛活动为抓手,引导全市党员干部解决好“差距怎么看、发展怎么办、工作怎么干”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定位和发展思路。在工作要求上形成了“全省争第一、全国创一流”的共识,在发展路径上形成了“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的共识,在精神状态上形成了“鼎力争先、有为有位”的共识,汇聚起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及时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传达大会精神,制定印发市委实施意见,对学习宣传贯彻工作作出系统部署。组建市委宣讲团,市委常委带头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宣讲,示范带动各级各类宣讲团开展宣讲2400场,覆盖受众超过20万人次。

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第一议题”制度,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25次,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8次,第一时间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强化创新引领作用,全力以赴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报告指出,昆明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产业不强、结构性矛盾突出。一年来,市委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全力摆脱过度依赖房地产和交通投资拉动经济的困境,抓实产业发展这个“硬支撑”,握紧招商引资这个“生命线”,牵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全力以赴稳定经济增长。细化落实国家、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制定出台实施“稳增长24条”“稳经济25条”,抓好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贴息贷款等落实落地。坚持抓早、抓快、抓准、抓实,实行“周会办、月调度、季通报”制度,建立经济指标预期、预测、预警机制,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梳理调整年度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全覆盖对139个乡镇、街道进行差异化考核,压紧压实责任链条。

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把产业发展放在先导性和基础性位置来抓,提出“8+N”重点产业发展主攻方向,建立链长制实体化推进机制,分别由市“四班子”领导担任“链长”,“一链一策”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工业投资三年倍增计划,全产业链优化提升烟草、化工、冶金等优势传统产业,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建链、补链、延链、强链。

激发第三产业增长潜能。推进传统景区景点提质升级,推动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发挥旅交会平台作用,促进旅游业复苏。1至11月,全市接待游客2.0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57.13亿元。全市总部企业达344家、保有税收亿元楼宇55幢。前三季度金融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19.4%。

提升招商引资质效。大力推进“一把手”招商、全员招商,先后在成都、福州、深圳、上海等地举办招商推介会,组织参加第6届南博会项目集中签约,收获五个“千亿大单”,共签约项目272个、协议金额6996亿元。1至11月,全市引进市外到位资金2260.97亿元,同比增长21.69%,其中产业项目到位资金1277.71亿元,增长47.67%。

扎实推进项目建设。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推动形成“谋划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增资一批”的滚动发展态势。全市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开工的产业项目数量、总投资、年度计划完成投资在全省各州(市)中均排名第一。1至11月,全市新开工项目1532个,实际完成投资841.6亿元,其中工业投资增长43.3%,同比提高40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到16.3%。

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启动实施全面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三年攻坚行动和市场主体倍增计划,截至11月底,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18.06万户,同比增长18.92%;“四上”企业5111户,同比增加666户。新增退税降费及缓税缓费277.27亿元。

更加注重统筹协调,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

报告指出,针对昆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市委坚持区域协同、城乡统筹,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

以公园城市建设为引领提升城市品质。按照“一年有突破、三年展新貌、五年大变样”的思路,研究制定公园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中长期规划,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全方位变革。大力开展城市品质提升“七大行动”,实施城乡绿化美化行动,扎实推进“千树复壮、春城添彩”工作,统筹抓好城市道路及重要节点美化净化亮化,整治提升城市道路和背街小巷100余条,整治主城区淹水点46个。完成448个老旧小区改造,269个城中村改造有序推进。市智慧交管平台建成投用,520个交通堵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入选2022年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首批城市。新建改建农村公路686.75公里。3.9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得到提升。

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布局,有序推进“三区三线”划定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昆明市及磨憨镇“三区三线”划定成果通过自然资源部审查并正式启用。完成闲置土地处置1.18万亩。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问题的总钥匙,政策、资金和项目向民族、贫困地区倾斜,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全域创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良好局面更加巩固。

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因人因户精准帮扶,无返贫人口和新增贫困人口。启动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推进落实“六个一批”增收措施,健全“双绑”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绿美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实施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扎实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示范建设,抓好蔬菜、水果、肉牛、中药材、咖啡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打造绿色食品贸易产业链。截至11月底,农业企业达到16047户,净增5096户,其中龙头企业达到656户,净增101户。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报告指出,昆明是春城,绿色是昆明的底色,绿色发展是昆明必须坚守的发展之路。全市深刻汲取滇池沿岸违规违建问题教训,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正确处理好滇池保护和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关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促进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持续抓好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33个问题正按照时序推进整改,交办的1201件投诉举报问题办结率达92.67%。滇池沿岸违规违建整治取得决定性成效,今年新拆除11个点(片)、10万平方米,221个应拆除或迁出的点(片)已全部完成,退出花卉和蔬菜低端大棚1.09万亩,过度开发、无序开发、贴线开发现象得到全面遏制和根本扭转。坚决抓好省委机动巡视阳宗海反馈问题整改,一级保护区内应拆的3.41万平方米建(构)筑物已全部拆除。

着力打造滇池沿岸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积极探索生态资源的转化通道和路径,由市级统筹、充分发挥县区积极性,推动滇池沿岸生态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历史文化保护、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人、城、湖、产”的关系更加和谐。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共恢复以湿地为主的滇池环湖生态带6.29万亩。环滇池生态绿道加快建设,草海至三个半岛段37.1公里已基本实现贯通。滇池沿岸183个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卧龙浦古渔村、晋宁小渔村等成为网红打卡地。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大气污染防治,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前列。启动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提升三年行动,完成雨污分流管网建设87公里,入选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全面深化河(湖)长制,严格落实“一湖一策”保护治理措施,滇池全湖水质保持IV 类,阳宗海水质稳定保持Ⅲ类。大力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国家和省移交的97个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已完成整改95个。全面推行林长制,完成营造林55.19万亩、义务植树1205万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2.62%。

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安宁产业园区等8个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城镇新建绿色建筑占比达84.23%。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84%,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8.9万辆。前三季度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2.6%。拓展深化COP15第一阶段会议成果,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昆明元素带到了世界舞台,在第二阶段会议上入选首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和“自然城市”平台。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充分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

报告指出,昆明的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全市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抢抓RCEP生效实施和中老泰铁路互联互通重大机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大开放、大改革促进大发展。

精心谋划建设磨憨国际口岸城市。顺利完成西双版纳州磨憨镇移交接管、机构组建、干部选派工作。按照国际口岸城市、旅游城市、公园城市的标准,高起点高水平推进规划编制和项目建设,新边民互市市场投入运营,围网区联合运营中心等8个项目主体完工,完成民生补短板项目52个。昆明-磨憨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入选2022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入选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磨憨已然成为昆明招商引资的一张“金名片”。自接管以来,经济合作区新增市场主体516家,四季度开工13个项目,总投资382.3亿元。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实施高质量对接RCEP行动计划和中老铁路沿线开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王家营国际班列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建成启用,“铁路快通”模式双向贯通,中老铁路货运班列实现规模化运营,业务辐射范围覆盖泰国、新加坡等1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开放功能不断增强,昆明综保区发展绩效在全国排名较去年上升42位。获批二手车出口试点城市,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保税物流迅猛增长。1至11月,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1872.4亿元、同比增长28.6%。

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业设施产权抵押贷款工作,晋宁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经验获全国推广。细化落实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任务,完善市以下财政体制,在全省率先推进政府采购全流程电子化交易。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务服务“应上尽上”和“应进必进”,“全程网办”比例提升至91.5%。加快“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和省市一体化协同创新试点,12个省市一体化重大科技项目立项。深入实施“春城计划”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工程,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18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众创空间2家,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70.59亿元,同比增长123.32%。

稳妥推进滇中新区体制机制改革。按照“委局合一”“委街融合”“政企联动”的思路,精简滇中新区内设机构,实现扁平化管理。合理确定空港经济区以及各析置街道的职能职责,建立实体化、组团式、平行开发的产业发展模式,确保组织运行顺畅、精简高效。通过产业发展全市统筹布局、招商引资项目全市统筹落地、新区干部队伍全市统筹调配,推动昆明市与滇中新区产业布局、招商引资、干部队伍建设“一盘棋”,促进市区融合发展。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努力让群众享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报告指出,一年来全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看到了变化、得到了实惠。

科学精准抓好疫情防控。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疫情防控工作部署,毫不松懈精准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始终保持疫情防控指挥体系高效运转,及时研判疫情发展态势,动态调整优化防控策略。面对疫情冲击,昆明是全国少数几个没有进行过全城封控和全员核酸筛查的省会城市之一。

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升级完善“昆明智慧就业”信息平台,拓展就业服务渠道,抓好困难群体就业帮扶,着力解决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等重点群体就业问题。1至11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1.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前三季度,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2.9%、6.8%。

持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公办及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保持在85%以上,稳妥推进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转公办,义务教育“双减”“双升”成果持续巩固。积极配合推进心血管病、呼吸、肿瘤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快县级医院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设步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和改革成效明显。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新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07个。晋宁河泊所遗址考古上榜“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社会保险持续扩面,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进一步提高。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全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加快完善“四级”养老服务网络,启动建设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46个,农村区域养老服务中心6个。分配公共租赁住房约1万套,1.45万户群众取得经适房完全产权,推动住房困难群众实现“住有所居”。

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扎实推进矛盾纠纷风险排查化解、特殊群体服务管理、命案防控三年攻坚和打击整治养老诈骗“四个专项行动”,妥善化解信访突出问题。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保持社会治安严控严打态势,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安保维稳重大政治任务。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百日攻坚”行动,全市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构建完善综合应急指挥体系,有效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创建,7个案例入选“100个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2022)”。

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报告指出,一年来,市委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认真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扎实做好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意识形态领域总体保持平稳可控、向上向好态势。实施“五个一批”文化项目,启动春城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建设。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提质扩面,以列入中宣部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为契机,推动市级媒体加快深度融合发展。

树立鲜明选人用人导向。提倡“四用四不用”,大力提拔使用那些贯彻党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态度坚决、执行有力的干部;大力提拔使用那些在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中努力拼搏、实绩突出的干部;大力提拔使用那些敢想敢干、敢抓敢管、敢闯敢试的干部;大力提拔使用那些认真负责、勤勉敬业、甘于奉献的干部。坚决不用喊口号、装样子、作风漂浮、光说不练的干部;坚决不用只想当官不想做事、不担当不作为的“躺平式”干部;坚决不用谋人不谋事、投机钻营跑官要官的干部;坚决不用眼高手低、阳奉阴违、畏难怕事、明哲保身的干部。优化调整了一批县(市)区、开发(度假)区和市级经济部门主要领导,从疫情防控、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对外开放等一线选拔县处级领导干部77人,占全年选拔县处级干部的63.6%。同时,坚决果断调整那些不担当、不作为、不负责、庸懒散混的干部,先后对30名干部给予免职或岗位调整。

此外,还着力提升干部专业化能力,围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市场主体培育等专题,举办专业化能力提升班30个、培训干部2100余人次。选派3名干部到上海临港集团跟班学习,选派16名干部到上海、深圳等地挂职锻炼、驻点招商,遴选了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产业链推进工作组、参与到磨憨“百日会战”行动中,在重点工作、吃劲岗位锤炼能力本领。

持续建强各领域基层组织。评定“春城先锋示范党支部”243个,排查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113个。持之以恒改进作风。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瘴痼疾,追责问责74人,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68个、追责问责243人。从严抓好反腐败斗争,全域建设“清廉昆明”。今年以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立案1713件,给子党纪政务处分1529人。查处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593件,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873人。

凝聚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圆满完成市县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监委换届选举,选出了好班子、换出了好风气。支持和保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制定修改《昆明市安全生产条例》等地方性法规3件,围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乡村振兴等开展执法检查7次,组织专项调研视察1000余次、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22项、专题询问2次。支持和保证市政协依章程履行职能,围绕优化营商环境、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等重点工作,开展专题协商、民主监督等履职活动30余项。(昆明信息港 记者江枫)

(江枫)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