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云南国际人才交流会】王旭生:以匠人之心 守筑梦初心

【第六届云南国际人才交流会】王旭生:以匠人之心 守筑梦初心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11-18 09:2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王旭生:以匠人之心 守筑梦初心( 付小杰 摄)

王旭生:以匠人之心 守筑梦初心( 付小杰 摄)

王旭生:以匠人之心 守筑梦初心( 付小杰 摄)

26年来,他先后担任项目技术员、技术负责人、生产经理、分公司副总工程师、项目经理......期间,先后荣获昆明市建筑业协会优秀总工程师、昆明市优质工程突出贡献奖,红色先锋·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等称号。26年来,他以匠人之心,守筑梦初心。他,叫王旭生,现任中建七局西南公司云南分公司总工程师。

扎根一线 立下匠人志

时刻拿着笔和笔记本泡在施工现场,稚气未褪的脸,在工地上晒得黝黑发亮,1996年毕业于河南信阳师范学院建筑装饰工程专业的王旭生,在家乡南阳成为了中建七局油田二招扩建项目上的一名技术员。这个初入职场的年轻小伙子,是老师傅们眼中的“十万个为什么”。如今,回忆起参加工作时遇到的师父们,王旭生仍记忆犹新。“项目上的老师傅们基本是部队转业,军人的特质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工作中,对待工程技术质量高标准、精益求精的精神,一直感染且影响着我。”王旭生说。

那时,从刚毕业的装饰工程技术员,到土建工程的测量员、试验员、技术员等,王旭生经历了多个岗位的历练,他就像一块海绵一样吸取着师傅们身上的知识。“那会经常将不懂的相关施工规范标准、工艺等,手抄下来,到施工一线去对比,不懂的地方就拿去问师傅,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个项目下来,记录了厚厚的几本笔记本。”王旭生说。

经过6年的历练,技艺成熟,王旭生终于迎来一个他人眼里的好机会——公司拟调他到总部任职。相比那会儿的项目部,总部环境更好,然而,却被王旭生给婉拒了。“那会儿的我就想留在施工一线学东西,渴望着拥有精湛的技艺。”在一群匠心铸造的老七局人耳濡目染之下,王旭生内心深处也种下一颗“工匠”种子。从此,立下匠人之志,他也从一名“小白”技术员逐步成长为技术负责人、生产经理、项目经理、总工程师等。

初遇转型 坚守匠人魂

一晃眼,王旭生已躬耕二十余载,一直秉承一颗工匠建造之心的他,也斩获各大优质工程奖,已算得上是技术质量领域里的一名资历深厚的技术人。2020年,云南分公司发展转型,从房建领域跨入基础设施领域,迎来的第一标是西南第一大再生水处理厂——17亿元的成都洗瓦堰再生水厂项目。时任云南分公司总工程师的王旭生,委任该项目的标书编制总负责人。“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2000多页的招标文件里,大都是从未接触过的新工艺,完全无从下手。”这让有着丰富经验的王旭生也犯了愁,那会儿压力大得难以入眠,这是分公司转型升级后,打出的第一枪,工程局、公司、分公司的各级领导都非常关注,且要求以必胜之心拿下的项目。作为投标团队的总负责人,委以重任,是领导的充分信任,同事、下属的期盼。“不能打退堂鼓,技术工作本来就得永无止境地钻研学习,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进步、市场的变化、新工艺的更替。”王旭生鼓励自己。该项目是西南区域规模最大的全地埋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大、结构设计复杂。时间有限,必须短时期内学懂弄透,不仅如此,还要成为一名该领域的专家,才能有机会中标。

于是,他迅速组建三十余名技术、商务骨干投标团队闭关钻研,带领团队从零开始,学习污水处理工艺、施工流程等,逐字逐句研读2000多页的招标文件。“组织对标学习广州等地的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请外部相关专家及公司领导前来指导,确保每名参与投标人员对施工流程、标书编制等有深入的了解。”王旭生按照自己的安排,稳步推进着。“那段时间,我们要工作到至少晚上十点,有时候通宵,不论多晚,王总都会一直陪着我们,非常认真负责。”参与投标的呈贡龙一安置房项目技术总工陈富彧回忆道。

与时间赛跑,2021年春节,仅回家与家人团聚了3天。大年初四,王旭生又带头返岗,全身心投入到投标工作中。他带领着团队对施工部署进行反复推演,多方案比选,确保在标书中呈现最优方案。“王总非常的严谨、严格,看标书和方案时,小到标点符号、格式的错误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更别说施工工艺的技术问题。”分公司技术质量部执行经理贡康说。

天道酬勤,经过80多天的紧张忙碌,成都洗瓦堰再生水厂项目成功中标,打响了分公司转型升级的第一枪。经此一战,也打造出了一支成熟的公投项目投标团队。随后,这支队伍又先后助力中标安宁现代化农业产业园项目、云南省肿瘤医院、石林高铁文旅EPC等优质公建项目。

创新不止 绽放匠人彩

技术创新永远在路上。2018年,分公司成立之初,团队整体偏年轻化,项目也主要以常规地产项目为主。面对重重受限的局面,王旭生带领团队不断摸索、成长,实现科技成果从无到有、从低到高。截至目前,已荣获省部级工法8项,SCI论文3篇,核心论文6篇,普通论文42篇,实用新型专利25项,参编地方标准1部。

“要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施工现场实际问题为目标,开展科技创新,让科技成果更接地气,让科技服务工程品质提升”。在组织开展科技成果总结时,他时常给大家“灌输”技术服务要下沉施工一线的理念。结合云南昆明的特殊气候,他带领团队在公司首推石膏砂浆抹灰,解决了云南特殊气候下抹灰空鼓开裂质量通病,达到抹灰工程“零空鼓、零开裂”。截至目前,通过桩基类型优化、涂饰材料优化等,实现双优化立项8300余万元,累计完成确认效益高达4000余万元。云南分公司成立至今,双优化创效金额逐年增加,在2022年上半年,就一举完成全年双优化指标。

身体力行 延续匠人梦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直以来,王旭生始终用身体力行来影响着他的技术质量团队,潜移默化中,将他身上具有的匠人精神传承延续下去。“王总对待工作非常严格,要求、标准也很高,记得有一次到昆海二十四期项目检查技术质量工作,他还会爬到离屋面十几米高的花架上检查,由于屋面花架施工过程中很高且比较危险,少有人会上去,但他就检查得非常细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令该项目总工欧阳波非常佩服。

2019年,王旭生率先打造“总工一堂课”,要求分公司各项目总工结合自身经验、项目实际情况每个月轮流担任讲师,为技术质量、工程、安全等系统授课,把经验、技能固化下来,让专业知识、技能得到快速复制,快速培养能独当一面的一批技能人才,从而提升工程品质。经过3年多的培养,课后考核达标率也由起初的70%提升到100%。公司第三方飞检质量评估中的质量风险也由起初的70分提升到80多分。目前,“总工一堂课”已在全司范围推广。2021年成功斩获工程局在滇项目的首个云南省优质工程奖,随后又先后斩获4个省部级质量标准化工地、1个省部级质量观摩工地、4个昆明市优质工程。

数十年如一日,王旭生依旧传承着严谨、创新、精益求精的老一辈七局人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闪闪发光。(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