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民族技艺】杨曾烈:痴迷制作古老乐器的手艺人

【华夏文明·民族技艺】杨曾烈:痴迷制作古老乐器的手艺人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10-03 19:5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曾经的他是纳西古乐会知名的乐师,70多岁的杨曾烈坚持用传统的方式制作手中的这个小玩意——觱篥,与400年的纳西古乐相比,这种古老的乐器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

据了解,这个古老乐器是由竹子和芦苇结合而成的。每年的冬季,杨曾烈都要去到丽江的郊外采摘芦苇,大片的芦苇给杨增烈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原料,这个柔韧的植物是觱篥发出声音的关键,尽管眼前有大量的芦苇可以选择,但是杨曾烈对这片碧绿的芦苇有着苛刻的选择,颜色、手感都是他积累了近半个世纪得到的某种意会。

一直以来,杨曾烈都用传统的方式制作觱篥,他把采集来的芦苇仔细削薄,这是个技术活,但杨曾烈只要凭着专注和手感,就能精确的掌握芦苇的厚度,并且打磨均匀、光滑。哨嘴涂上猪油,放置在瓦片上适当地烙一下,能发音的哨嘴就制作好了。

如今的杨曾烈制作觱篥已近半个世纪,他已经摸索出来制作音孔的精准尺寸,又在八孔的基础上,在管身另一面新开一个音孔,做成九孔,扩展了音域。

如今,这种既赚不了钱,又要花费时间的手艺已经没有了传人,但杨曾烈把觱篥的制作写了一篇详细的文章,因为他相信将来的某一天会有人和他一样喜欢上觱篥。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视频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