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思茅区法院:创新发展诉源治理与环境资源审判工作 助力打造“古茶树”“鹦鹉村”生态名片

普洱市思茅区法院:创新发展诉源治理与环境资源审判工作 助力打造“古茶树”“鹦鹉村”生态名片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7-10 11:1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司法服务协议签订仪式现场

为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擦亮生态司法工作品牌,普洱市思茅区法院在开展人象和谐法律服务工作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司法服务职能,围绕辖区内老安寨古茶树和芒坝“鹦鹉村”生态保护需求,积极与思茅港镇党委、政府、司法所、派出所、林业站、茨竹林村委会协调联动,并于7月7日共同签订《思茅港镇老安寨古茶树与芒坝“鹦鹉村”司法服务协议》,标志着思茅区法院在创新发展诉源治理与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上又往前进了一步。

据了解,该协议主要内容为在思茅港人民法庭已建立“人象和谐法律服务点”基础上,将诉源治理、环境资源审判和司法服务工作,以点到面再到片,进一步推进和铺开。期间,通过大力开展巡回审判、诉调对接、法律宣讲等司法服务工作,充分利用签约各方各自优势,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平台共建,共同促进该片区的产业发展、生态旅游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形成法治社会治理、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助推“无讼”乡村构建、提升营商法治环境的良好局面。

位于思茅港镇茨竹林村老安寨大山的古茶树具有360年的历史,约280亩,这里的村民常年与山为伴,与茶相生,祖祖辈辈呵护着这里的一草一木。这一份坚守也换来了大自然的馈赠,良好的古树茶保护,不仅给当地村民带来了一定经济收益,也给世代子孙营造了青山绿水的美好生态家园。

同样,位于茨竹林村的芒坝布朗族村寨,因栖息着七百多只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紫胸大鹦鹉而得名“鹦鹉村”。这里长年有凤头蜂鹰、丝冠鸟、犀鸟、太阳鸟等200余种鸟类,被摄影界称为“中国的鹦鹉天堂”和“中国一流的观鸟摄鸟基地”,亚洲象、野牛、马鹿、黑熊等20余种动物也生活在此,是人类生物多样性的宝库之地,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我们想把我们的古树茶品牌打出去,让更多人来品尝古树茶,购买我们的茶,也想以鹦鹉村的美丽生态环境吸引更多游客来游玩,增加老百姓收入,在买卖茶叶、开发茶叶合作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中,没有法律的指导和保护,我们会吃亏的,很感谢法院为我们考虑这么多。”思茅港镇茨竹林村委会副主任熊开荣说。

记者了解到,今年初,思茅区人民法院积极探索诉源治理与环境资源审判新模式,通过设立“人象和谐法律服务点”,主动融入基层治理体系,不断深化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形成了加强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的有益实践。当前,推广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化解人与动物间的矛盾,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已纳入思茅区人民法院“人象和谐”工作主线中。(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