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紫春:“玩虫子”的90后大学生村长 八年发现15个昆虫新种

熊紫春:“玩虫子”的90后大学生村长 八年发现15个昆虫新种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1-06 11:0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熊紫春发现的部分新种(受访者供图)

熊紫春在野外采集昆虫样品(受访者供图)

科普展上熊紫春带孩子们做标本(受访者供图)

熊紫春带村里的孩子们做标本(受访者供图)

他来自云南临沧云县漫湾镇昔宜村水坝头村,90后的他大学毕业后毅然回乡支援家乡建设。8年来,他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水坝头村及其周边区域进行昆虫为主的生物多样性调查。8年间,他发现并发表临沧地区昆虫新物种15个,中国新记录种1个,云南新记录种1个。他是一位科普工作者,更是“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践者。他,叫熊紫春。

农村娃与昆虫为友

和昆虫打交道,是熊紫春从小养成的习惯。从小生在乡村长大的熊紫春童年有大量的时间在野外嬉戏,与千姿百态的植物作伴,与数不胜数的昆虫为友。尤其是五六月份,虫子较多的盛夏时节,他更是沉醉于形态各异的昆虫世界中。

上世纪90年代,熊紫春家乡的信息还比较闭塞,那里没有书籍可供查阅,学校的自然课也都是在讲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他没有条件接触到更多与昆虫有关的知识,只能听村里的老人们介绍一些本地昆虫的民间俗称与基本习性。很多时候,熊紫春都是一个人伏在树林里默默观察,然后把对这些昆虫的意外发现写在日记和作文里。

“我父母是水坝头村的村民,从小我就在村里长大,经常和父亲穿梭在原始森林中,学业之余就和村里的伙伴们一起上山抓虫,下河摸鱼,在这里我拥有一个美妙而纯真的童年,从那时候起,我也对自然有浓厚的兴趣。”熊紫春说。

高考后,熊紫春选择进入云南农业大学主修植物保护专业。在大学,除理论学习,熊紫春也参与了诸多校外实习,开始学会有目标地在野外采集昆虫和制作标本。大学里的专业性学习为熊紫春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意识到小时候听村里老人口耳相传的很多昆虫知识是错误的,而对这些知识的科普是个很有必要的工作。

在熊紫春看来,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昆虫,不仅可以培养他们对身边物种的严谨探索精神,也可以让人们对生物多样性有更直观的认识,从而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大学生回乡支援家乡建设

在大多数人看来,从省会昆明回到家乡水坝头村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身为村里的第二个大学生,熊紫春深知父母对他的期望。“家里人当然希望我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早点成家立业,但父母都很支持我在做的事情,我也希望自己能为家乡发展做出成绩,为以后村里的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熊紫春说。

2013年,大学毕业的熊紫春回到家乡支援建设。工作之余,他始终坚持昆虫的发现、采集与科普工作,熊紫春每年都有超过半年时间在野外采集昆虫做昆虫调查。在他看来,采集到某个罕见的特定品类种类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有时需要在山上勘察数天才能有所收获。“在野外用煤气灶煮面条吃,睡帐篷、睡车里,被蚂蟥咬上几口,已是家常便饭。常年奔波在外、风餐露宿,有时还难免遇到一些极端危险的情况。”熊紫春说。

有次野外采集,熊紫春和团队要捕捉到的目标昆虫在悬崖下方,他们在那里蹲守时,突然听到背后有轰隆的响声,转过头去看竟发现居然是山崖上风化了的石头掉落下来,仿佛整座山顷刻间就要土崩瓦解。求生的本能让他们疯狂逃跑,还好最终躲过一劫。失魂落魄的熊紫春回到宿舍后开始认真思考是否要放弃采集昆虫调查这个职业,毕竟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但第二天一觉醒来,他还是像往常一样上山去了,因为那份热情还在,“人活着有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是挺不错的,所以我又继续下去了”。熊紫春说。

对熊紫春来说,除了偶尔的危险,追求梦想让他感受到的更多是兴奋与喜悦。8年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熊紫春对水坝头村及其周边的区域进行昆虫为主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制作昆虫标本上千个,发现并发表临沧地区昆虫新物种15个,中国新记录种1个,云南新记录种1个。期间,熊紫春把发现的第一个新种以外甥的小名“绎帆”来命名,第二个发现的新种则以妹妹的名字“紫越”来命名。当然,这些昆虫新物种的发现不仅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还带动了家乡的发展。

2017年,熊紫春被选为水坝头村村长。因为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剩下大量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孩子们作业不会做会来找他,老人们不会用智能手机也会来问他,大事小情熊紫春都一肩挑起,因此他被乡亲们称为“保姆级村长”。

为了给留守儿童做自然科学教育,持续打造供大城市青少年的科普研学路线,发展生态旅游。今年,熊紫春自费把自家新建的房子改造成乡村博物馆。博物馆以展示昆虫标本、水坝头村具有一定时间印记的老物件和本村特色农产品为主,结合村里急需保护和传承的民俗文化活动,农耕文明遗留的传统手工艺、周边优美的生态观赏路线、具有文化属性的茶马古道,让水坝头村以昆虫多样性为切入点,在实现乡村旅游、研学自然教育基地建设等项目的支持下,从过去农药化肥滥用的粗放式发展转变成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得益于自己的不断努力,如今的熊紫春还是中国科学院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的一名监测员。

对于未来,熊紫春也坦言,水坝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这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村屋景观、便民配套还相当匮乏,带领乡亲们共同发展、富裕,可能需要的不只是一代人的努力,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到家乡,和我共同实现这个目标。

“熊村长”成为科普大咖“熊社长”

一直以来,为了化解人们对昆虫的误解,在讲座上视频里,熊紫春总是身体力行做好一名科普者的角色。“在钢筋丛林的城市结构和快节奏的生活面前,我们已经对大自然渐渐陌生,更疏远了很多漂亮的昆虫……很多昆虫其实不仅长得漂亮,还很温柔,没有毒,更不会传播疾病。”熊紫春说。

2017年前后,智能手机开始普及,村里人基本学会使用了常用的软件,快手成为乡亲们茶余饭后主要娱乐方式。

某一次,当刷到一位创作者发自己发现叶䗛的视频,好几百万的播放量,有很多快手网友在下面问这到底是什么物种,有没有毒,为什么长得这么像一片叶子?熊紫春随手在评论区写了一段,解释了叶䗛的分类地位,生活习性以及“拟态”知识。令他吃惊的是,在他看来只是回答了一个习以为常的问题,评论却得到了好几千人的点赞,甚至有几百人来关注自己的账号,希望能为它们解答关于昆虫的奇怪问题。

“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所喜欢,所学到的知识是可以为更多人带来帮助,我很感动”。从此以后,熊紫春成为了一名短视频创作者,用快手账号“滇虫社昆虫科普”上坚持科普工作,这一坚持就又是五年,如今这个快手账号已经拥有数万粉丝。

“ 当村民看到我所做的视频得到这么多人的认可,他们也更肯定了我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并相信我能为家乡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并会一直支持我想做的事情。”熊紫春说。

随着更多人的关注,熊紫春持续为大家解答生活中关于昆虫的问题。期间,他曾帮网友找到几十年前遇到过的印象很深的奇特昆虫,弥补他们童年小小的遗憾;帮孩子父母解除对自己孩子喜欢昆虫这件事的担忧,让父母可以更加坚定支持孩子的热爱;他还帮宝妈解答常见的家庭无害昆虫,让她更加放心地照看孩子……

虽然采集、科普昆虫是一项孤独的工作,但通过视频熊紫春收获了一大批粉丝的同时也结识了诸多好友,来自五湖四海的好友专程来到云南水坝村来体验这里丰富的野生物种昆虫世界和天然的生态环境。

8年来,熊紫春深刻感受到村民的环保意识和对孩子教育关注的提升。熊紫春告诉记者,“在我刚上大学的时候,村里不重视教育,有些孩子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就出去打工了。在这段时间,我会经常组织孩子一起和我出去采集,通过认识昆虫,让他们知道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在熊紫春的印象中,很多年前,村里的生产发展比较粗放,除草剂用的比较多,对村里的生态有一定影响,但通过以昆虫为切入点的科普宣传,并结合村里绿色农产品带来的收益,村民开始以绿色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主旋律,并积极参与到水坝头村的绿化美化和生态修复中来,进一步为乡村旅游打好基础。

对于未来,熊紫春表示,自己以后会继续学习和从事和昆虫和自然生态系统检测的知识和工作,同时也将继续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尽其所能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