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云南 看小康| 和“云南第一村”的老乡们谈谈“新”

走云南 看小康| 和“云南第一村”的老乡们谈谈“新”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9-24 10:3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小康源自奋斗、小康点亮生活。几千年以来,实现“小康社会”一直是中国这片土地上每一位老百姓的向往和追求。今年是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位于中国西南部的云南省,一直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当前,云南人民正在最后冲刺,努力战胜贫困、迈向小康。金秋时节,请跟随我们的脚步,去看看城市乡村、田间地头,去听听云南百姓奔小康的故事。

提起玉溪市大营街的名字,很多云南人的第一反应是:那可是大名鼎鼎的家家有别墅、年年有分红、上学不用愁的“云南第一村”。

大营街社区位于云南玉溪市红塔区,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村子,它是我国农村共同致富的样板。

如今,“退二进三” ,即:缩小第二产业,壮大第三产业,走向新型工业化。这成为大营街社区变革的“新”选择,也是转型发展的“新”开始。

9月22日,我们走进大营街社区,听到不停追梦、敢想敢拼的“云南第一村”的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描绘着小康生活的“新”变化。

大营街社区党总支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陈宝荣——

转型振兴正当时

壮大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从改革开放以来,大营街社区在党组织领富、党员带富、群众致富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共同富裕和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

谁来分享集体经济的成果?当然是老百姓。

集体经济的壮大,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房子。

为改善居住条件,美化人居环境,大营街社区实施了两轮民房改造。2012年至2016年间,通过第2次民居改造工程,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了80平方米。

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社区逐步实现了“少有所教、壮有所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目标。

伴随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和乡村振兴的新方向,“转型”“振兴”必须提上大营街前进的日程。我们要循着工业不丢、配套发展的思路,将土地资源集约整合,用于正在进行的商业街幸福小镇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我理解的小康,不仅是照顾好每一个家庭的“一老一小“,更是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让“云南第一村”成为游客们和人才们想来、也想留的地方。

大营街中心小学退休教师黄兴邦——

安享老年生活真自在

每当闲暇之余,我都会带上我的二胡和曲谱,来到小区凉亭里,和我的老朋友们一起合上几曲。我今年79岁,是土生土长的大营街人。70多年来,我见证了村民越来越红火的幸福生活。

改革开放前,大营街人多地少,粮食产量低,大家经常吃不饱饭,全家几口人都挤在低矮、破旧的房屋里。村里的姑娘们都赶着往外嫁,去到条件更好的地方,村里的小伙子们愁着娶不到媳妇儿。

改革开放以后,大营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村民们参与分红,享受红利,家庭矛盾也越来越少,日子逐渐富裕,过上了小康生活。

我们从原来的老房子搬到了现在的新小区。新房宽敞漂亮,小区绿化景观优美,环境安静优雅,我们感觉很舒心。

我理解的小康,是退休后和老朋友们约着健身、唱歌、下棋……老年人的生活照样丰富多彩。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