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盘江铁路大桥上的“摆渡人”

北盘江铁路大桥上的“摆渡人”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09-10 14:1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韩兴排与吴猛对桥梁周边环境进行检查(杨永全 摄)

韩兴排与吴猛边跑边喊:“桥头的人禁止进入铁路,火车快来啦!”(杨永全 摄)

北盘江大桥(杨永全 摄)

韩兴排与吴猛立队接送列车(杨永全 摄)

乌蒙山峭壁耸立,北盘江蜿蜒其中,地险天成。然而,天险阻不住交通,水红铁路(六盘水至红果)北盘江大桥一桥飞架。多年来,临江飞跨的长虹既是山间令人惊叹的一道风景,又是山里人安全外出的一条“天路”。

北盘江大桥是世界上第一座上承式推力转体铁路拱桥,是水红铁路最有代表性的建筑,也是当地有名的风景点。大桥每天有近30趟列车通过,“铁路迷”最爱的“网红”小慢车就从这座大桥经过。

一般情况下,铁路大桥是严禁闲杂行人走动的,但考虑到北盘江的特殊情况和桥尾住着的30来户人家,大桥成了出村不可或缺的重要通道。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公司曲靖工务段专门为大桥设岗定职,护送沿岸居民安全通行。

韩兴排是曲靖工务段发耳工务车间三家寨线路维修工区一名线路工,他和同事郭明生常年驻守在北盘江大桥上,每天的工作任务不仅要巡查大桥,更重要的是提醒过桥行人注意安全,遇到老人、小孩或者喝醉酒的人必须亲自护送,被附近村民亲切地称为“摆渡人”。

初秋一天,郭明生家里有事,工区临时安排“95后”青年职工吴猛替班。2018年入路的大学毕业生吴猛是发耳工务车间发耳线路维修工区的一名职工,能吃苦爱学习的他主动申请和韩师傅一起守桥。

“一定要走铁路两边的步行板,不能走枕木头,更不能走道心。”这句话守桥人已经说了上千遍。

 “每天通过大桥的人多,特别是遇到赶集或村里办红白喜事,我们就得特别小心,只要有人通过,我们都要反复提醒!”韩兴排说,“时间长了,我们与村民们渐渐熟悉。他们逐渐养成了一定的防范意识,知道火车来了该让火车通过再走。所以,10多年来这里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故。”

从桥头远远望去,桥尾住着30来户人家,据当地村民介绍,以前大家要绕6公里多山间小路才能出村,后来因为方便和安全,大桥渐渐成了出村的唯一通道。

北盘江上冬天风大、夏天炎热,风大时吹得人站不稳,气温高时热得人心慌气短。韩兴排说:“村子里有两位70多岁的老人,腿脚不便,耳朵眼睛都不好使,他们过桥需要40多分钟,我们一定得亲自护送。”

说着,韩兴排狠狠地喝下一大口水,汗水已经湿透了衣服,“其实累点苦点都不怕,怕就怕那些喝了酒头脑不清醒,也不听劝阻的人。”这样的情况不多,却让韩兴排每一次都捏把冷汗。他说,去年3月初,一个酒醉的年轻人跌跌撞撞进入护栏且走上道心,当时火车已经从临站发出接近预告,韩兴排正好在大桥的另一端,他拼命地边跑边喊,终于赶在车来之前把醉汉安全地拖到线路旁的路肩上。

“多亏列车车速慢,加上大桥处于直线地段,视野好。”韩兴排庆幸地说。他来守桥之前已经干了20多年巡道工作,经验丰富和处置得当让他成了一个优秀的“摆渡人”和守望者。为了更好地守护大桥、守护村民,他一有机会就不厌其烦地向过桥人灌输安全常识,警醒他们爱护自己、爱护铁路。

据韩兴排介绍,最多的时候一天有几十拨人从桥上过。遇到这种情况,为了守卫安全、守护畅通,他们就会忙得从早到晚来回奔波,有的时候甚至饭都顾不上吃。

守护了铁路半辈子,韩兴排对安全始终保持着一种崇高的敬畏之情,今年52岁的他耐心细心地守护着大桥、守护着村民。守着守着,大山深处、北盘江上,他不知不觉成了深受村民喜爱的安全“摆渡人”。

飞架于山间的大桥引无数旅客慕名前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守在这里的守桥人有时候也会和一些旅行者快乐地聊天,十几年坚守的寂寞与枯燥,全化解在爽朗的笑声和真挚的交谈里。(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