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 云南大理从一穷二白走向繁荣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 云南大理从一穷二白走向繁荣发展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8-13 21:0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8月13日,记者从“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云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作为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新中国成立后,白州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砥砺奋进,全州从一穷二白走向繁荣发展,从封闭落后步入开放进步,谱写了经济社会沧桑巨变、城乡面貌翻天覆地、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壮丽篇章。

70年来,大理地区生产总值从“千万元”提高到“千亿元”,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路网基础设施从“一条路”发展到“一张网”,交通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白州各族群众从“缺衣少食”到“总体小康”,人民生活得到根本性改善。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大理百业凋零、百废待兴,经济发展极其落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1949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仅为4600万元。2017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2018年达到1122.4亿元,比1949年翻了11.2番。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从大理到昆明,需要翻山越岭、多次中转,一条曲曲折折的环山路道尽了旅途艰辛。现如今,大理到昆明,坐动车只要两小时,乘飞机仅需50分钟,便捷的交通让“下班到大理看海,周末到大理度假”成为一种新兴生活方式。

同时,在新中国成立后,大理全州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生活品质不断提升。1978年到2018年,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5元增加到34298元,增长了98.4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3元增加到11490元,增长了215.8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2202万元增加到971.4亿元,增长了4410倍。如今,群众生活从村村寨寨点煤油灯、烧柴火,到现在家家户户通电灯、用电器,大家电、小汽车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理以脱贫攻坚和洱海保护统领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全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期间,积极探索脱贫攻坚“大理实践”,脱贫摘帽实现新突破。同时,打造洱海保护“大理模式”,生态保护取得新成效。在追求项目建设“大理效率”的同时经济增长跑出新速度,并突出三张牌的“大理特色”,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提升民生保障“大理温度”,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

大理是全国14个扶贫片区滇西边境片区的主战场,12县市中有11个贫困县。当前,全州8个县相继实现脱贫摘帽,30个贫困乡镇、464个贫困村先后出列,38.1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初的14.7%降至1.42%。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洱海水质非常好,总体处于Ⅱ类。1992年以来,富营养化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大理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全面打响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构建“多层级联动、全流域覆盖、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保护治理体系和责任体系,开辟“修山、治河、扩林、理田”并重的“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新路径,建成全国首例全流域城镇和农村雨污分流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实现流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资源化利用。据国家生态环境部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通报,2018年洱海水质全年为优。(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