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西盟党建引领加强基层组织 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

近年来,云南普洱西盟县以“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为载体, 突出“六强化六起来”,走出一条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乡村治理有效融合和贫困群众精神与物质“双脱贫”、“双摘帽”的新路子。

云南西盟党建引领加强基层组织 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8-12 19:3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年来,云南普洱西盟县以“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为载体, 突出“六强化六起来”,走出一条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乡村治理有效融合和贫困群众精神与物质“双脱贫”、“双摘帽”的新路子。

强化组织引领 把群众“联起来”

近年来,在全力、全面、全速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过程中,部分贫困户主体地位认识不到位、脱贫内生动力不足,是阻碍西盟县脱贫步伐的主要难题。为破解这一难题,西盟县积极探索,并在村民小组中成立“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 对农户数量在 100 户以下的村民小组设委员 5 名;户数达 100 户以上村民小组设委员 7 名。“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由村 “两委”和“村民小组”党支部组织召开村民大会,推荐选举产生生产、生活、宣传、治安等委员,并在委员中选出 1 名主任(一般由村民小组长或党支部书记兼任)。

同时,出台《西盟 县关于完善村民自治、提升农户脱贫攻坚内生动力的指导意见》 和《西盟县关于进一步发挥村集体经济带动作用、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实施激励分配机制的指导意见》,指导各“村民小组脱 贫工作委员会”结合本组实际,组织发动群众落实各项脱贫攻 坚政策,包括推动本组产业发展、组织外出务工就业、调解邻 里纠纷、整治环境卫生、宣传惠民政策等工作。“村民小组脱贫 工作委员会”的成立,为解决村“两委”人手少、事务多、工作开展困难等问题找到了途径,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使村“两委”发展生产、带领群众致富和化解矛盾能力不断增强。

截止目前,全县已成立“村民小组脱贫工 作委员会”366 个,选举产生委员 1701 名,覆盖全县所有村民小组。

强化激励约束 让群众“动起来”

“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 目标和乡村治理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村规民约》,创新落 实“早干多支持,晚干少支持”的政策安排,切实把思想引导和奖惩结合起来,用“正激励”和“负激励”,全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由村“两委”牵头,村务监督委员会实时监督,“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会”具体实施,对积极遵守《村规民约》,在脱贫攻坚中作出表率和贡献的,给予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倾斜,在村民代表大会上通报表扬和张榜公示,并给予一定程度上物质奖励;对部分贫困户依赖思想严重,不参加公共事务、不按要求参与脱贫和发展产业,甚至阻挠村镇脱贫等行为,视情节严重和造成影响,在村民代表大会上通报批评和张榜公示,并给予一定程度上经济处罚。

力所乡南亢村富倮一组贫困户扎丕、娜海夫妇是该组第一例因“整天在家酗酒、不参加集体劳动、等着政府发救济金”受到在村民代表大会上自我检讨和缴纳 50 元经济惩罚的村民。《村规民 约》的执行,一开始扎丕和娜海觉得没有面子,但经过“村民 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的思想引导,夫妻俩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积极加入茶叶发展计划,按要求完成了产业发展目标。现在,富倮一组里怨天尤人的少了,专注致富信息的多了; 喝酒不干劳动的少了,交流脱贫心得的多了;事不关己的少了,互帮互爱的多了。

可以说,“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不断强化了约束和 管理,激发了贫困户内生动力,全县呈现出努力奋进的好状态、 好风气、好习惯。

强化岗位设置 让群众“干起来”

一直以来,“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根据组内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发展生产类和公共服务类工作岗位,重点设置了生产发展 岗、水电维护岗、保育看护岗、环境清洁岗、道路维护岗、河道维护岗等岗位。并根据贫困户家庭情况,安排适合的岗位, 让贫困户通过劳动获得有尊严、可持续的收入。“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坚持每月召开一次成员会议,对贫困户完成岗位 工作情况进行评定打分,根据贫困户得分情况上报村民小组讨论和“村两委”备案,最后由全体村民民主决策。对按时、按 质、按量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贫困户,由“村委会”从整合的资产性收益给予发放岗位薪酬;对未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贫困户,不予发放或扣除部分岗位薪酬。

勐卡镇莫窝村五组村民岩散曾经是该组比较出名的“懒汉”,自该组“村民小组脱 贫作委员会”成立以来,对所有享受资产收益扶贫项目的贫困户进行设岗定责,共设置公共服务类岗位 4 类 28 个,岩散被 安排到的工作岗位是负责 50 米组内道路两旁环境卫生。在村民监督下,岩散每天都到自己负责路段清扫环境卫生。通过岗位劳动,岩散知道了“政策不养懒汉”,“懒病”治好了。生产发展岗和公共服务岗位设置,使村内荒置的土地有人耕种、老人病了有人看护、村庄环境有人维护、邻居矛盾有人化解,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高了村民对乡村公共事务的参与度,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俗和文明的行为方式。

截止目前,全县共开发生产类和公共服务类岗位 7694 个,人均年增收 2600 元以 上,岗位薪酬成为贫困户一项稳定、持续的收入来源。

强化党员帮带 把群众“带起来”

“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60%以上的委员由党员担任,按照各自特长分别担任相应职务,主任及委员每人负责联系 10 至 20 户农户(包括建档立卡户和非建档立卡户),构建起以党组织为引领,“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为载体,开展党员(委员)“一帮一带”活动为抓手,致力于脱贫攻坚和公共事务管理的乡村治理体系。“一帮”,即党员(委员)以思想上帮扶、生活上帮扶、生产经营上帮扶为主要内容,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信心,发展生产,脱贫致富。

二妹是富母乃组“村民小 组脱贫工作委员会”的宣传委员,也是寨子里养蜂工厂的技术员,主要负责对贫困户娜哈的义务帮扶,带领其开展中蜂养殖,使娜哈年收入增加 2500 元以上。同时,二妹还将寨子里的 9 个贫困户介绍到养蜂厂务工,成为了“小领班”,承担起了带领群 众共同致富的责任。“一带”即党员(委员)“一带一”。通过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签订《帮带责任书》,为想创业能干事的 1 户或联合创业的多户贫困户讲政策方针、传致富 经验、带科学技术、劝邻里纠纷、帮贫困家庭,充分发挥党员 (委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在收割环节,将本组内有运输车辆和运营资质村民组织起 来,成立“运输队”,组织发动群众“统一收割、统一装车、统 一运输”,大大降低了群众运输成本和劳务成本;在加工环节, 组织农户实施“工厂化管理”,科学制定加工流程,农户在生产线上工作,按时上下班,生产效率极大提高。通过开展党员(委员)“一帮一带”,以先进带后进、先富带后富,村民自我管理、互相帮助、共同致富,真正起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作用。

强化素质提升 让群众“强起来”

“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坚持以“扶志、扶智”为主要任务,大力弘扬“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好日子是自己努力创造的”,着眼于群众就业创业能力提升,通过扶知识、扶技术、 扶思路,帮助农户掌握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确保每一个有学习意愿的贫困人口都能得到有针对性的培训,获得一次免费的 就业推荐;通过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大力宣传扶贫政策知识,让群众懂政策、用政策、享政策,帮助贫困群众在思想上“脱贫”。

今年以来,全县通过“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组织村民参加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共计 256 期 27193 人,实现有组织新增转移就业 1.7 万人,并先后组织脱贫示范户讲述自己的“脱贫故事”、观看《走进西盟看发展》、《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等脱贫励志新闻,帮助群众把脱贫的信心树 起来、劲头鼓起来。通过扶贫扶志扶精神,脱贫脱困脱等靠, 从根源上改变了贫困群众的落后观念和思想,实现“要我脱贫” 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强化产业带动 让群众“富起来”

“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紧紧围绕全县产业扶贫举措,经过村民大会同意,把单个农户的土地等生产资料联合起来形成合力,把产业扶贫资金整合起来形成资产,开展“股份联结、劳务联结、订单联结、 租赁联结、保险联结、激励联结”等方式形成利益联结,实现资产(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收益有分红,提高群众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为实现农业产业化提供组织保障。

勐梭镇班母村十四组通过“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 按照“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依托班母村红太阳劳务合作社,成立“扶贫车间”,将有劳动力但无法通过自身发展实现脱贫的贫困户纳入“扶贫车间”进行管理,成为“车间工人”。并通过“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牵线搭桥,将组内闲置土地承包给养蜂企业,养蜂企业与贫困户构建劳务合作关系,根据用工需求为贫困户安排工作岗位,解决了 10 户贫困户固定就业问题、30 余户临时务工问题。同时,采取边雇佣、边传授技术的方式,让贫困户既能有收益也能掌握养蜂技术;针对有发展意愿、具有培养潜质的贫困户,聘用其成为养蜂场固定工人, 按照每月 2600 元的标准发放工资,每年实现 31200 元的稳定收入。通过“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组织、龙头企业带动、贫困群众参与,着力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有效地帮助农民增强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能力,获得持续稳定的收益。

同时,西盟县还通过成立“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积极探索“六 强化六起来”扶贫工作新路径,全面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核 心地位,切实提升了党组织的组织力,有效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在村村寨寨建起了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责任编辑:吕佳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