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 云南昭通经济发展与脱贫政策实现根本性突破

新中国成立70年 云南昭通经济发展与脱贫政策实现根本性突破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8-04 16:3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8月2日,记者从“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云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70年来,云南昭通脱贫政策与经济发展实现根本性突破。

昭通地处滇、川、黔三省结合部的乌蒙山区腹地,是云南连接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的重要门户。70年来,昭通市誓与贫困作斗争,打响了一场场感天动地的攻坚战,同时抢抓机遇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长期困扰昭通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也得到根本性解决。昭通市统筹城乡谋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70年来,昭通市以党的建设引领新发展,锻造了一支敢于攻坚、无坚不摧的乌蒙铁军。

据了解,建国初期的昭通,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难,部分偏远山区贫困发生率高达90%。历经70年艰苦卓绝的反贫困斗争,数百万昭通儿女实现了从饥寒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全市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0.9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889.5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98元增加到2018年的9474元。

昭通市固定资产投资从建国初期的21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883.9亿元,从“南北大通道”的贯通到即将实现“县县通高速”,从内昆铁路的通车到“高铁时代”的到来,从昭通机场的改扩建到通江达海的“万里长江第一港”,全市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使“昭明通达”的梦想变成了美好现实。同时,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三座世界级巨型水电站的建设,使昭通成为全国西电东送的重要清洁能源基地;“滇字一号工程”渔洞水库等200多件骨干水源工程的兴建,结束了“守着大江大河没水喝”的历史。

经过70年大兴土木、建城筑郭,一座座现代化城镇拔地而起、一个个美丽村庄破茧而出,百万人口与百万亩苹果高度融合的“苹果之城”初具雏形,成为八方游客青睐的避暑圣地。“美丽县城”的打造将重现镇雄“大雄古邦”的英姿,“山水绥江、竹海新城”上榜2018年中国最美县域榜单,水富撤县设市开启了“港园城”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新征程,“特色湖滨旅游城市”的兴建将使巧家县城成为金沙江畔的一颗璀璨明珠。

期间,党的领导始终是引领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核心力量。据了解,1950年中共昭通地委成立时,全市仅有党员271人,2018年全市党员发展到18.24万人。全市10.7万名各级干部挂钩帮扶、无一例外,选派的5203名驻村队员和督导员常驻脱贫攻坚一线,最为可贵的是他们当中有216对“父子兵”、1284对 “夫妻档”,还有572名干部“轻伤不下火线”。

如今,新时代的昭通闯出了一条深度贫困地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路子。突出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和产业培育,抓紧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近5年来,昭通市累计改造农村危房25.75万户;1336个建制村不仅通了硬化路还实现了通客运全覆盖,筹资101.7亿元硬化自然村道路1.13万公里,新建安全生命防护工程7236公里;88.72万贫困群众告别了“喝望天水”的历史,用上了干净方便的自来水;电力保障、移动通信、广播电视实现了家家户户全覆盖;“全面改薄”校舍161.83万平方米,全市中小学和幼儿园彻底告别危房;新建标准化卫生室486个,实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达标建设全覆盖。

同时,昭通市还围绕“引领区域发展的滇川黔省际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把500多平方公里的昭鲁坝区实施整体规划和布局,在保护田园风光、尊重历史现实的同时,打造一座城在园中、园在城中、人口过百万、半城苹果满城香的“苹果之城”,让苹果的元素深深嵌入到城市血脉中,让昭通苹果不仅仅成为一个产业,更成为一个城市的品牌形象。(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