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至临沧铁路“高水压高地热”隧道建设取得突破

大理至临沧铁路“高水压高地热”隧道建设取得突破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7-27 14:0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7月24日,中缅国际通道大理至临沧铁路素有“高水压隧道”“高地热隧道”之称的新华隧道出口至2号斜井段正洞顺利贯通,全隧正洞掘进突破11.3公里,剩余1公里,这对改善施工环境,集中优势资源攻克复杂地质提供了重要保障,标志着大临铁路重难点控制性工程建设取得突破。

新华隧道是中缅国际通道大临铁路重难点控制性工程,全长12.3公里,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县小湾东镇境内。周边依山傍水,景色秀丽,壁立千仞,优美的自然环境背后,是铁路建设的异常艰难。

2016年1月铁路建设者来到这崇山峻岭之间,奔波几个昼夜却找不到适合的施工场地。根据图纸上设计的线路标高位置来看,基本上每个隧道作业面都是在陡峭的山腰上,距离既有公路垂直高差1000多米,有的甚至需要攀越悬崖才能到达,当地人称为“猴见愁”,也就是说猴子遇见了也发愁。

除了陡峭的地势,特殊的地质环境在有30多年现场施工管理经验的项目书记梁太升看来,也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新华隧道出口下方是波涛汹涌的澜沧江,斜上方是储水量150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整个施工作业基本上是在水库水位以下一百米多进行,相当于顶着150亿立方米水的巨大压力,稍不甚水将灌满整个隧道。为避免突泥涌水,我们采用地震波法、红外探水、瞬变电磁等多种方法做好超前地质预报,一边开挖掘进,一边用抗渗混凝土和钢架加固隧道,确保安全万无一失。” 中铁十二局集团大临铁路三工区经理赵凡说。

赵凡介绍说,新华隧道处于横断山区水热活动带,洞内高温、潮湿,温度最高能达到40度以上,就像是一个“桑拿房”。为改善施工环境,他们使用自动岩温仪、红外测温仪等先进设备提前探测,采用两台370千瓦的超大功率风机持续接力送风,同时每天送10吨冰块放入洞内,为施工人员降温,提高施工人员和机械作业效率。

在近3年半的时间里,施工单位共开设10个作业面,修建了48公里的施工便道运输机械和工程材料,每天投入1000多人昼夜不停地向前掘进,尽管环境恶劣,建设者依然安全、优质和高效地推进工程建设。经现场测量,隧道出口至2号斜井段正洞贯通纵向误差9毫米、横向误差13毫米,施工精度领先同类隧道建设精度,全隧预计今年11月贯通。

大临铁路全长202公里,是中缅国际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起广(通)大(理)铁路大理站,跨越澜沧江、穿越无量山脉后到达临沧市,设计时速为每小时160公里,桥隧占全线总长87.25%,为国家Ⅰ级电气化铁路。建成通车后,昆明至临沧3小时左右可到达,对改善滇中和滇西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助推我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将起到积极作用。(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