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昆明市委集体提案:建议加快探索紧密型医联体模式解决多向转诊难题

看病贵、看病难,不如说是“大医院看病贵”、“看专家难”。这是医改以来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也是群众对卫生主管部门的最大期望。大医院与小医院之间患者分布的严重不平衡,更加剧了这种“贵”和“难”。

民进昆明市委集体提案:建议加快探索紧密型医联体模式解决多向转诊难题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2-18 14:2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看病贵、看病难,不如说是“大医院看病贵”、“看专家难”。这是医改以来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也是群众对卫生主管部门的最大期望。大医院与小医院之间患者分布的严重不平衡,更加剧了这种“贵”和“难”。

民进昆明市委调研发现,昆明市区域范围内的省三甲医院全年的门急诊数量大多超过200万人次,平均每天门诊数接近上万人次,与之相反,基层社区医院大多门可罗雀。形成这种不均衡的原因很多,患者的就医习惯问题是其中之一。一些患者感冒发烧也去大医院看,或者小病也要挂专家号,这不仅造成了优质医疗资源的浪费,也造成二级医院与社区医院看常见病、慢性病的职能定位在实际操作中被架空。还有就是由于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基层医院遇到无法处理的病症都“上转”到大医院,基于对基层医院的不信任导致病人无法“下转”,非要等到完成康复再直接出院回家的就医模式很难改变。

目前昆明市一些三甲医院与县级医院建立了医疗战略联盟,大医院“牵手”基层医疗机构,通过“大手牵小手”谋求共同发展的“医联体”,为均衡和优化利用医疗资源、引导患者有序就医,提供了重要路径。但以往这种“医联体”主要是松散型的,主要以技术为纽带,核心医院向下级医院提供专家和技术支持,各医疗机构相对独立,各方动力不足。紧密型医联体的产生将解决这种区域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分布,让各级医院认清其医院定位,使患者通过分级转诊合理分流。

通过医联体全方位深度合作,将逐步实现管理上打通、医疗技术上看齐、教学与科研资源共享,达到联体医院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等目的。通过这种紧密型医联体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大医院的专业优势,实行医院管理、学科建设、临床医疗和技术应用等资源共享,同时在技术、设备、人才等方面为基层县级医院或乡镇卫生院提供相应支援,促进该院医疗技术和综合服务能力的整体提高,推动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更好地服务患者。

为加快我市探索实施紧密型医联体模式,解决多向转诊难题,民进昆明市委在2019年昆明市两会上提出重点集体提案,建议如下:

1、结合昆明市已有的分级诊疗制度,由政府负总责,探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的机制,整合我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级医疗资源,按专科化、专业化的原则,主导建立市级医疗资源统筹平台,引导基层县区积极结合实际与三甲医院搭建联合诊疗平台。

2、同城同级医院,特别是三甲医院在注重综合性发展的同时,应该更注重专科化、专业化的提升方向,形成各医院的特色和专长。打通同级医院同城转诊,转诊时接诊医院不再收取医保门槛费。

3、实行三甲医院联合多家区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形式组成紧密型医联体,采用专家下基层的方式,让病人用一级医院的消费享受三级医院的服务。推广日间手术,在大医院手术,住院回社区的诊疗模式。对于市县区上转的病人,日间手术后不具备下转回转出医院的,就近下转至城镇社区卫生院住院完成后期康复治疗,达到出院条件时再回家修养巩固。

4、昆明市医疗信息化建设方面仍存在各大医院、各县区各自为政的问题。建议建设全市统一的医疗信息平台,加强市级统筹的信息化建设,将该平台作为基础设施,以打通信息孤岛,实现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5、调整全市统一的医保政策,破除省市间医保政策的差别,对于转诊病人的医保起付金进行统一,由首诊医院收取起付金后,接转诊医院不再重复收取起付金。

6、加大对分级转诊诊疗方式中下转政策和其益处的宣传,提高社会群众对分级诊疗制度的知晓率、接受度和认可度。(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