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放牧导致熊猫栖息地退化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10-18 13:15:30
分享

为保护濒危的野生大熊猫,中国建立了67个自然保护区。从1998年开始,颁布的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例如天然林禁伐、退耕还林等大大减少了大熊猫栖息地中森林的消失。但是,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一个未被关注的人类干扰浮出水面——放牧。放牧已成为来自人类的对于濒危大熊猫的最普遍的威胁。一项由昆山杜克大学主导的新研究发现,放牧已经导致了研究地区超过三分之一的大熊猫栖息地出现退化。

这项研究在四川省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由国家林业局和香港海洋公园资助。王朗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早的为保护大熊猫而建立的四个保护区之一,位于拥有中国最多野生大熊猫的岷山,毗邻九寨沟。低强度的放牧在保护区成立前就普遍存在。然而,在过去15年里,家畜数量激增。相较于2000年,增加了9倍。

“当地百姓把家畜散养在森林里,一个月给它们喂一两次盐,剩下的就靠它们自己去找吃的。林下的箭竹成为这些家畜重要的食物来源,在春、冬季尤为明显。林子里的家畜数量迅速增长,对竹子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更严重的是,过度放牧严重威胁到了竹子的更新。这对于几乎完全依赖竹子为食的熊猫来说,是直接的冲击,”李彬彬博士说道。她是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同时也是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的助理教授。

研究人员耗时3年,通过系统的野外调查实验、为家畜佩戴GPS卫星定位项圈、利用保护区长期监测数据,分析并建立模型,来研究自然保护区内家畜分布,以及熊猫栖息地变化。

“通过研究长期的监测数据,我们发现,大熊猫明显减少利用家畜密集的区域,尤其是低谷区域;它们被赶到更高更陡的地方。” Stuart Pimm教授说道。他是这项研究的合作者,杜克大学Doris Duke保护生物学教授。“最近这些年,越来越难在这些地方看到熊猫了。”另一位合作者罗春平说。他是王朗自然保护区的一位员工,在这里工作了15年时间。

此项课题是国际上为数不多突破现有物种分布模型、将物种间关系作为模型的一部分进行动态栖息地预测与评估的研究,明显提高了以前只靠环境因素来模拟熊猫栖息地分布的准确性。对比家畜数量很低的时候发现,王朗至少有1/3大熊猫栖息地退化甚至消失。“环境在变,社会在变,威胁在变,我们需要迅速但是准确的评估这些新的威胁。目的是为了解决。”李彬彬说。

“如果再不去关注和管理放牧这个问题,我们将会失去大量大熊猫的适宜栖息地,加剧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的现状。我们过去几十年里面为保护大熊猫付出的心血也会付之东流。”李彬彬说。

除了野外生态调查,研究者对周边社区205户居民进行了入户访谈调查,了解放牧增加的原因和潜在解决措施。结果表明,以下因素可能导致家畜数量的迅速增长。一是由于天然林禁伐以及退耕还林等政策导致的居民的收入减少,二是当地政府的鼓励农民发展畜牧业来补贴生计,三是从2008年地震之后当地旅游业的衰落,四是不明确的对放牧的管理信号导致家畜数量增加。同时,发展水电建坝导致的移民也加剧了这个问题。随着市场对于肉类的需求增加,发展畜牧业已经成为了中国林区一项普遍的谋生手段。

本研究的合作者,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员李晟指出:“王朗的故事并非孤例,而是在中国众多自然保护区当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不仅仅是一个生态问题,更是涉及到保护区、社区、当地政府等多个利益相关方的博弈。”

李彬彬博士说:“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一道禁牧令,这只会再次将对自然资源利用的矛盾转化到其他方向。我们应该做的是为当地社区找到可持续的替代生计。比如在我们的访谈中了解到, 当地农民更愿意愿在旅游业和森林管护方面获得稳定的工作。减少大熊猫栖息地中的家畜数量、找到对环境影响更小的饲养家畜的方式,并且力求达到大熊猫保护与当地发展的平衡是我们的目标。对于放牧这个问题,解决有挑战。我们不仅关心一个保护区内的状况,还有没被保护起来的熊猫栖息地。但是未来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小区、公益保护地以及更多有社会责任与创新意识的企业, 这些都是解决的契机。”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分享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