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创新有温度的城市改造模式

作者:李菊娟 李竞立 来源:云南日报
2017-08-24 10:02:59
分享

西山区实施微改造治理“脏乱差”,一个个老旧小区和城中村实现了华美转身——

创新有温度的城市改造模式

昆明:创新有温度的城市改造模式

  干净整洁的永昌街道永兴路社区益康路16号院。

清晨,温暖的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永益巷洁净的青石板上,黄冠菊静悄悄开放。昆明市西山区永昌街道永兴路社区益康路16号院尽管是一个建盖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旧小区,但步入小区的人们倍感温馨:道路上没有任何垃圾和杂物、粉刷一新的传统文化墙绘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健康步道简洁实用,楼栋间搭起了公共的晾衣架,单元口新安上防盗门,社区里新添置了两个智能垃圾房……去年9月,社区微改造进行了“小手术”,带来整体面貌“大提升”。在小区里住了28年的颜昌明阿姨说:“生活在这里真的很幸福。”

怎样才能创造有温度的城市?在昆明西山区,有一个由政府部门、专业机构、企业和居民共同参与打造的计划,在维持现状建设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建筑局部改造、建筑物功能置换、保留修缮,完善基础设施等办法实施的更新方式。从去年开始,西山区分两批对10个街道的29个城中村、老旧小区、示范村进行微改造,坚持“少工程、多整治,少投入、大成效”,从细微处入手,从小区内的广场,到街角的修车摊、小公园,到整个街区……用充满创意的小修小补,提升社区整洁度和群众的宜居感,让老旧空间焕发新生机。

比起大拆大建,“细微之处见真章”反而是一种更进步的城市更新模式,从西山区开始,带动昆明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全面刮起“微改造旋风”。

精准发力,提升老旧小区和城中村“颜值”

“微改造是民生所需,是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西山区委书记周红斌说,“西山区微改造工作在改造方式上注重健全基础配套、完善公共服务、加强环境整治、挖掘文化内涵,坚持花小钱办大事,用最小的投入产生最大的改造效果。”

过去,永兴路社区益康路16号院的垃圾房经常满了没有人及时清运,很多垃圾扔在外面,住在附近楼栋的居民抱怨很大。微改造时,社区建起了两个“会说话”的垃圾房。垃圾房上方的LED显示屏滚动播出创建文明城市的宣传标语,居民走到附近扔垃圾时,就有语音提示“多动一下手,垃圾分类好,谢谢。”垃圾房内还有感应设备,只要垃圾储存到一定容量,里面的感应器就会通过相应的程序通知社区管理人员,再也不会出现垃圾外溢、臭气熏天了。

“坚持问题导向,我们从各小区具体实际出发,重点解决住户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高改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西山区城市更新改造局局长张燕介绍,去年,西山区投入3000余万元,实施9个微改造项目,1.3万户、5万余居民受益;今年,又投入5010.5万元,进行20个项目微改造,惠及近12万居民。目前已有12个项目竣工、7个正在收尾。

益康路社区2号院建起250余米的“空中休闲步道”,西苑街道对西武小区实施了包括环境综合整治、安装监控、路灯照明在内的7大工程;刘家营东区请来南京隐形翅膀艺术设计中心的插画师绘上了“云南十八怪”彩绘,建好了木质凉亭;海口街道双哨社区的新哨村统一规划建设的居民新居整齐而漂亮,海门社区小渔村正在打造滇池沿岸最美的渔村码头……

“进出的通道变平整了,小区里路灯又亮了,墙上还有充满民族特色的彩绘,居民们很容易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变化中感到幸福。”张燕说。

尊重民意,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地方改起

为了让小区改造这项民生工程真正走进和清巷小区952户居民的心坎里,早在4月份改造方案设计之初,阳光社区主任周萍就带着社区14名工作人员利用下午下班后和周末时间,一家一户地上门宣传发动,广泛征集居民对小区改造的意见和建议。3天时间里共收集到600多条意见。最终围绕大家反映最强烈的10个问题,集思广益,一个美观实用、便民利民的改造方案出炉了。

“多站在群众角度思考问题,多想想群众答应不答应、方便不方便、满意不满意,真正把微改造工程办成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周红斌表示。

马街街道城改办工作人员李燕芬第一次走进昆明电缆厂生活区时,着实被杂草丛生的绿化带里一个个“奇怪建筑”吓了一跳。顶上一层叠一层覆盖着各种颜色的塑料布、包装袋,四周堆满了废旧家具、杂物,散发着阵阵恶臭。 “居民们反映希望能有干净清爽的地方休息。”于是社区工作人员反复上门,找堆放杂物的居民做工作,与志愿者一起把清理出的垃圾杂物一车车运出去,在绿化带种上冬樱花、蓝花楹……

“这里原本是花廊,恢复原貌后,居民们又向我们建议,搭个顶避免风吹日晒,于是我们又跟施工队商量,给每个花廊增加了蓝色彩钢瓦顶。”李燕芬说,“现在花廊漂亮了,居民们也爱在花廊里坐着聊聊天,打打牌。”

改造成效看“面子”更重“里子”

不仅整治提升外部环境,把“面子”扮靓,西山区“微改造”还注重做实“里子”。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要求,既做好小区的墙体立面、绿化建设、道路状况等外部环境改善,也对楼道环境、电线电表等内部细节进行全面提升,统筹处理好水、电和通信等设施设备的改造。

张燕介绍,西山区编制了《西山区微改造技术导则》,从技术上加强规范;制定了《微改造工程竣工验收管理办法》,明确了监理评估、质量承担保障、管理维护使用、验收证明等,加强验收层面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福海街道船房社区由农村村社转为城市社区,针对居民用电困难问题,社区重点实施“三线整治”工程,更换弱电线路35000米,将弱电线路由“蛛网挂空”改为“入地入管”,把盘踞在楼宇间的架空电线埋入地下;并在社区新增4台350千伏变电器,在增加用电量的同时也保障了居民的用电安全。社区还整合党建、群团、公安、民政、计生、社保、人民调解、租房、车辆管理等服务,将管车、管人的“智能门禁系统”“出租房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独立监控视频化调整系统”三大管理终端接入服务大厅实行统一管理。同时,要维护和巩固微改造成果,就得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永兴路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主任杨菊芬告诉记者,微改造后,他们开始探索引进“准物管”。

今年3月,永兴路社区采取了社区居委会+小区管委会联手请进“准物管”方式,对益康路16号院进行管理。由昆明彬龙物业服务公司派出2名专业保安,在院门口值班、不定时在院内巡逻; 600多户住户选出了9人组成管委会,义务配合社区进行日常管理。如今小区安全感大大提升。

告别“脏乱差”,西山区一个个老旧小区和城中村实现了从空中到地下,从墙面到地面,从内而外的华美转身。(记者 李菊娟李竞立)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