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崖画——记录3500多年前的生活

2016-12-18 14:16:50
分享

3500多年前,佤族先民就在沧源崖画中记载了 “飞天”的愿望,终于在2016年12月8日,这个等了数千年的梦想终成现实。 12月15日,记者也乘飞机抵达沧源,探秘沧源崖画。

崖画,又称“崖壁艺术”,是指古人或后进民族以天然颜料在崖壁或洞穴中所绘之画。沧源崖画是距今35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物,其颜色都为暗红色,据说是用赤铁矿粉与动物血调合而成。

自1965年被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汪宁生教授发现以来,至今共发现17个崖画点,共有1108个图案,这些图案可分为人物、器物、动物、房屋、神祗和神话人物、自然物、符号和手印七大类,画面内容多为狩猎、舞蹈、战争、采集、建筑、杂耍、村落等。内容多涉及原始记事和宗教祭祀。

沧源崖画分布在佤族聚居区,被当地佤族视为神圣之地。崖画上的人物图像,被佤族人们奉为“仙人”。千百年来,每逢旱季或年节,佤族和当地居住的其他民族都要到岩画地点举行庄严的祭祀活动,点燃香烛,摆上象征吉祥的祭品,祈求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崖画画面上,水牛和水牛角绘的比较多,比较突出,是早期人类对水牛和自身母体的崇拜,整个画面体现了远古时期一个有组织、有首领、有指挥的家庭部落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有了一定的社会组织和分工,他们的经济结构已从单纯狩猎发展到狩猎、采集、种植、放牧、抢夺并举,过着相对稳定的生活。

人物刻画方面,人体都勾画成简单的倒三角几何形,四肢配四条灵活多变的细线,主要通过四肢的姿态及头上的饰物,来反映其活动和身份,并根据男女特点绘成,男肩宽腰窄,女肩窄腰宽。人物、动物头部都画成圆点,而不表现五官。画动物强调鼻、角、耳、尾的特征,以表现其种属。同时,不注意掌握身体各部分的比例,有时为了强调特征,还采取夸张手法,故意将某一部分突出地表现出来。

据推测,当时绘画时大部分图形应是画者用自己的手指所绘,细小图象和线条是用竹签、树枝、羽毛之类画成,粗线条和大的色块直接用手指平涂重染。据勐来乡崖画寨的佤族老人说,崖画会随日照时间、天气阴晴、干湿冷暖等因素不断地变幻色彩,当地佤族和傣族人说它是“一日三变,早红午淡,晚变紫”。

沧源崖画的发现,对研究我国西南边疆及毗邻的东南亚地区古代民族的历史、宗教及文化艺术提供了形象的资料。是一幅完整记载古代历史、社会、生活、习俗的画卷。目前,沧源崖画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分享

推荐